大山深处,走来最美“村医” ——访王锡江校友
王锡江男,浙江省新昌人,必赢国际官方入口前身学校—— —绍兴卫 校1972届医士专业71-3班 (1971.4~1972.9)毕业生。一直是新昌县小将 镇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,在大山深处坚守了40余年,从意气风发到两 鬓斑白,背上的药箱始终没有放下。每年王锡江医生接诊的病人在700余人 次,而巡访病人达3000余人次。2013年,王锡江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 予“全国医德标兵”荣誉称号。 【人物名片】
这天早上5:30,正在睡梦中的王锡江接到黄婆山自然村村民石增产的 电话,“不好了,从昨天夜里开始就高热咳嗽不止,王医师快来帮我看看。” 王锡江不敢耽搁,翻身起床,匆匆吃了点早饭就出门了。 此时,雨下得正猛,路上看不到一个人。王锡江穿上雨衣,骑上电动车 就往山里赶。5公里的乡村公路,王锡江骑了近一个小时。 给病人输完液已经是上午10:00,王锡江的手机又接到了结局山村村 民王菊香家属的电话。81岁的王菊香是结肠癌晚期病人,两个月来,王锡 江每天都要去她家为她输液。 谢绝了石增产家人的挽留,王锡江匆匆赶回家,吃罢午饭又往王菊香家 骑去。此时已经下起了暴雨,路上不要说行人,连一辆汽车都看不到,“路 边的溪水流得像瀑布。 ”尽管害怕,王锡江还是骑上了他的电动车,赶到了 深山里的王菊香家。 王锡江已经65岁了。这一次出诊,他只收取5元诊查费,药品是成本 价,和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样的标准,且所有的费用均需上交,也就是 说,王锡江没有一分额外的收入。 这件事的后续是,8日,王锡江出诊;9日,出诊……一直到12日,王 锡江再一次赶到病人家里时,发现大门紧闭,原来病人刚刚去世。至此,王 锡江已经往这户村民家里跑了整整两个月,60多个来回。
这里的不少山路,是他“走”出来的
去过了小将镇旧坞村才知道什么叫深山。15日,从绍兴驱车两个半小 时,山路盘旋蜿蜒,就在记者被晃得头昏脑涨时,新昌县小将镇旧坞村社区 卫生服务站总算到了。一位身材瘦削、笑容温和儒雅的老人迎了过来,他就 是王锡江,身后那干净整洁的平房就是他工作的地方。 “路太远了,我一年去两次新昌县城吧。”他笑着说。大山深处的这个 小站里,门前是山,门后还是高耸的山,出一趟门并不容易。40多年前, 他怎么也没想到,这里就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,也将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点。1949年出生的王锡江是小将镇里家溪人,1968年起成为村里的“赤脚 医生”。1971年,他被推荐进入绍兴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。1972年毕业 后,他回到了当时的结溪公社卫生院,一年后就崭露头角,担任该院院长。 “一开始,卫生院有七八个人,后来人就越来越少了。”小将镇卫生院院长蔡浩军介绍,结溪公社卫生院就是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前身,因为这 里交通不便,生活条件艰苦,老职工都想办法陆续调走了,新职工又不愿意 来。最后,卫生服务站就只剩下王锡江一个人了。 王锡江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基层医改的全过程。中国基层医 改曾经走过一段弯路,1992年,基层卫生院财政拨款没有了,卫生院需要 自负盈亏。王锡江的养老保险、工资待遇等,都要靠卫生院的业务收入来弥 补,可乡村卫生院不比县城,每天最多也就挣二三十元。迫于生活的压力, 工作之外,王锡江只得四处兼职。“很难想象,如果没有这些医生的坚持, 我们的乡村医疗会是怎样一番景象。”绍兴市卫生局有关人士评价说。 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下辖旧坞、平山、结局山、里家溪4个村,共26.6平方公里,2000多人口。年轻时候的王锡江是方圆20多公里村民们的24小时全科医生。 “王医生人很温和的,哪怕半夜叫他,他也会来。”85岁的村民石菊花 说。 村村通公路是最近几年的事。深山里没有救护车,没有路,也没法骑自 行车,出诊只能靠脚走,最远的山里王自然村距离卫生站有7.5公里路。 有一年,一位嫁到宁波的村民回娘家探亲,半夜里突然要分娩了。接到 电话,王锡江赶紧起床,拿着手电筒就往山里王自然村赶。凭着手电筒微弱 的光,他爬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头,走了一个半小时,终于赶到了产妇家里, 帮助产妇顺利把孩子生了下来。26.6平方公里,人口却只有2000多人,由于人烟稀少,山路崎岖,路 上少有人走,时间一长就长满了野草。后来,出诊的时候,王锡江会随身带 一把镰刀,一路割草开路。 可割掉的草没过多久又铺满了道路,王锡江只好买来除草剂,每年都在 出诊的路上喷洒。 这里的不少山路,是王锡江“走”出来的。
抽屉里,压着另一本从不去动的账本
2006年,随着新一轮基层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开,王锡江开始担任小将 镇旧坞片的社区责任医生,除了坐诊、问诊,还要承担繁重的公共医疗任 务,60多岁的他依然频繁行走在山路上。包括每个月给村里5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量一遍血压,检查一遍身体。15日,记者随王锡江出诊。“你的血压降下来了,比上次好,记得按 时吃药。”量完血压,王锡江拍了拍老太太的胳膊。上级要求给村里每位常 住人口建立健康档案,可不用查电脑,王锡江的脑子里就装着500多位老人 的健康档案,哪个村民有什么毛病,他记得一清二楚。 “王医生,好走啊。”一路上,不断有村民热情地招呼着。乡村里看不 到一个年轻人,王锡江就是这500多位留守老人最信赖的“健康顾问”。他 们的案头,大都仔细收藏着写有王锡江电话的名片。 说起村民的健康,王锡江“门儿清” ,但在他的抽屉里,还压着另一本 他永远不打算去结清的账本,那是他行医几十年留下的村民赊账记录。 “那时候山里人穷,没钱看病是常有的事,怎么办?先看病再说,钱先 欠着。”王锡江的脸上永远是温和的笑容。 每年年底,除了给人看病,他还顺便收欠账,可总有人到了年底也还不 上,那就搁着,“每年总有二三十笔欠账收不回来吧。”至今,他的账本上 还有好几千元欠款没收回来,有一笔欠款,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。这个账 本,他后来再没有翻过,“不打算再收了”。 为什么?“有的患者已不在人世了,不好再去找人家子女要账。有的人 家里生活确实困难,乡里乡亲的,我也开不了口。”王锡江憨厚地笑了。
坚守心声山里就我一个医生我走了病人怎么办?
10年前,王锡江的妻子中风了,从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一双儿女在 宁波工作,丈夫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她,她很心疼而无奈。和记者聊天 时,她无意中说起了一件事—— — 那是一名连大医院都放弃的晚期癌症病人,王锡江每天都要牵肠挂肚。 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拒绝?他淡淡一笑,“人家信任你,你不好讲的”。原来,85岁的癌症患者对县级医院的医生说,“我要回去,我们村里也有很好的 医生”。 王锡江风雨无阻,每天去给病人输营养液、止痛液,他的存在,对病人 是一种安慰。43年,从毛头小伙子,到花甲之年,王锡江为什么不走?他说,“每 个人看到我都很尊敬我,我开不了口的”。想走的心不是没有过,他也曾梦想过大山外的天空,可他走不了,因为 他是这里唯一的医生,村民们需要他。 小将镇卫生院院长蔡浩军告诉记者,作为一名有正式事业编制、受过科 班训练的资深医生,王锡江从来没有强求领导将他调离大山,甚至也没有精 力为自己谋求更高的职称,至退休时,他仍是一名初级医师。村民的需要, 就是他最大的价值。2009年,王锡江退休了,因为找不到接班人,他被返聘。“只要有需 要,只要干得动,我会一直做下去。”王锡江说,他会守护着他的父老乡亲 们,直到新的接班人到来。 (摘自2013年10月17日 《绍兴晚报》 记者 钟宏娇)